做好大數(shù)據時代的“小”輿情研究

責任編輯:editor004

作者:武勇

2016-10-31 10:42:59

摘自: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10月28—30日,由中國新聞史學會輿論學研究委員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主辦的首屆中國國際輿論學年會暨海絲國際輿情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關鍵詞:輿情研究;傳媒;媒體;多元化;輿論學;分析;中國;網絡;理論體系;

10月28—30日,由中國新聞史學會輿論學研究委員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主辦的首屆中國國際輿論學年會暨海絲國際輿情研討會在廣州召開。來自國內的百余名學者就國際輿論學及國際輿情研究的基礎理論與實務操作等相關議題進行探討。與會學者提出,大數(shù)據對傳統(tǒng)輿情研究產生了深刻影響。借助大數(shù)據,輿情研究更加多元化,其研究視角也轉向社會關系呈現(xiàn)、社會心理描述等。但如何真正改變輿情研究“策為上、術為主、學匱乏”的局面,是目前學界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國際與國內輿情互動態(tài)勢明顯

國內新媒體的發(fā)展與國際輿情研究息息相關。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姜飛認為,海外傳媒、民營傳媒、傳播技術、新興資本、國際傳播、國家政策共同構成了中國傳媒業(yè)者進行頂層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六大要素。當前,國內媒體業(yè)正處于基于國家實力提升和國家傳播政策調整、通過國際傳播帶動國內傳媒版圖進行重構的階段。這一勢頭還將持續(xù),并將通過多輪人員外派儲備和培育大批國際化人才,從而孕育中國傳媒業(yè)第四輪的版圖重組,國內傳媒業(yè)者應認清這一形勢。

基于大數(shù)據技術的國際輿情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看法,進而明確中國在當代國際關系中的角色定位和全球治理策略。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提出,現(xiàn)在國際涉華輿情強度和廣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國際與國內輿情互動態(tài)勢明顯,西方主流媒體仍是涉華國際輿情的前哨和主要平臺,網絡社交媒體有推波助瀾之勢。他認為,國際輿情研究不僅要做應用型研究,也要做學理上的提升。但目前國際輿情整體呈現(xiàn)復雜化、多元化格局,要提煉出學理性的內容尚需時日。因此,研究要從很小的點出發(fā),尤其在大數(shù)據時代,更要從小的、具體的案例做起。

掌握輿論的真實分布

在分析和研究輿情的時候,首先要對輿論有科學而明確的認識。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認為,現(xiàn)在一些研究輿情的文章,“輿情”并不是關于輿論的情況,而是少數(shù)人的網上意見。他認為,網絡上的意見通常眾說紛紜,這些意見在數(shù)量上構成“輿論”的并不多,在一定圈層內形成輿論的情形相對多些,但也要注意在一定的圈層范圍內進行輿論引導。在這個意義上,準確地估量輿論、輿情的數(shù)量和發(fā)生范圍,是涉及對輿論形勢的判斷、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確的重大問題。

陳力丹認為,我國網民眾多,但真正經常在網上發(fā)表意見的網民很少。即使在網絡的一個較大圈層內形成的輿論,亦要認真考察是否在社會整體中具有代表性。至于較小圈層內的輿論,也有進一步分析積極發(fā)言者與附和者比例的必要,以便掌握輿論的真實分布情況。在語言表達上,不要輕易使用“網絡輿論”的概念,因為目前尚沒有科學手段判斷某種意見在網絡這個巨大層面轉變?yōu)?ldquo;網絡輿論”,只能在較小的圈層內統(tǒng)計輿論的數(shù)量。這樣謹慎表述是必要的,否則會由此錯誤地判斷輿論形勢。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則提出,新媒體與輿論研究的問題意識應從理解輿論的本質入手,立足中國輿論發(fā)展歷史和追溯西方原始輿論歷史的視角出發(fā),在研究方法上應該有規(guī)范研究和經驗研究的結合,同時避免走向數(shù)字傾向主義。新媒體與輿論的話語分析、關系分析、情感分析應是提升研究的三大主要路徑。

多手段推進國際輿情研究

目前我國國際輿情研究已從萌芽期步入快速成長期,出現(xiàn)了一批極具價值的研究成果,但面臨的問題也很嚴峻。上海交通大學輿論學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謝耘耕認為,當前我國國際輿情研究由于視角和方法單一、內容散亂、技術薄弱、深度不足,研究者多為單兵作戰(zhàn),缺少交叉學科和跨部門、跨領域的通力合作等問題,導致國際輿論學領域至今尚未構建起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和話語體系,研究成果的現(xiàn)實應用性和指導性有限。

謝耘耕認為,應從多方面入手推進國際輿情研究工作。首先,搭建我國國際輿情研究合作溝通平臺,探索形成國際輿情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其次,整合國內外輿論學研究優(yōu)質資源,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fā)多語種的國際輿情數(shù)據庫和輿情分析工具,構建國際輿情研究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再次,在完善國際輿情研究方法基礎上,建立國際輿情綜合研究框架,深化我國國際輿情研究。他還建議,高校、科研機構、媒體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合作開展國際民意調查,為中國的全球輿論分析研究提供第一手數(shù)據資料來源,提升中國國際輿論話語權,力避中國在全球輿論場中的失語問題。

鏈接已復制,快去分享吧

企業(yè)網版權所有?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