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數據最近廣受社會各界關注,尤其是高考填報志愿階段和畢業(yè)季更是如此。目前從事教育大數據服務的相關機構眾多,如何科學看待教育大數據在個性化學習、選擇專業(yè)、理性就業(yè)等方面的作用?今天本報組織了部分專家和高校管理者分別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進行探討。——編者
最近,由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畢業(yè)生戴威創(chuàng)辦的ofo小黃車火了,這家創(chuàng)立于2014年的國內首家共享單車公司,首創(chuàng)無樁共享單車出行模式,致力于解決大學校園的出行和市民上下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目前已完成D輪融資,估值巨大。
共享單車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基于移動App和智能硬件開發(fā),結合現今最先進的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技術,是目前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校園交通代步解決方案,同時也為廣大市民提供便捷經濟、綠色低碳單車出行服務。
眼下正是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季,也是今年剛參加高考的學生選擇專業(yè)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教育大數據能夠給這些畢業(yè)生和準大學生們“算”出點什么人生的門道來嗎?
教育大數據能有啥用
每個人的人生是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那么什么是大數據,教育大數據有啥用,能夠在關鍵時刻給我們提供選擇的科學依據嗎?
實際上,大數據是一個相對概念,是相對于小數據而言的,大數據并非等同于大量的數據,突出強調跨領域數據的交叉融合和數據的流動生長。在數據來源方面,不同于傳統(tǒng)的隨機抽樣,大數據采集的是全樣本的、即時的數據,能夠跟蹤記錄個體成長的所有過程數據,提供微觀層面分析的準確性。大數據的核心應用價值是分析和預測,谷歌工程師就曾經利用大數據技術預測了當年甲型流感的爆發(fā)。
與其他領域的大數據相比,教育大數據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采集過程更加復雜、應用模式更具挑戰(zhàn)性、更加注重因果關系。
教育大數據到底能夠解決啥樣的教育難題?江蘇師范大學智慧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楊現民認為,從大的方面來說,教育大數據有助于破解教育發(fā)展不均衡問題,破解教育方式單調化的問題,解決教育決策粗放化的問題;從個體方面來說,可以破解教育擇校、選專業(yè)的難題,推進選擇的理性化,還可以破解教育就業(yè)盲目化的難題,幫助擇業(yè)更加合理化。
楊現民舉例道,比如說你是一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的應屆畢業(yè)生,可以通過大數據按照專業(yè)情況查找一下自己可能從事的行業(yè),然后比較一下平均的薪資水平。接下來再對意向中要去的城市生活成本進行比較,收入和成本相比壓力大不大,甚至還要考慮到以后在這個城市失業(yè)以后,失業(yè)保險能否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包括將來如果繼續(xù)深造所在的區(qū)域是否有合適的學校和專業(yè),甚至在該地區(qū)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女友,這些功能教育大數據都能夠幫你的選擇提供科學參考。
教育大數據的科學性如何體現
教育大數據能有科學性嗎?如果科學性不能保證,那不跟街頭的算命先生一樣嗎,連自己的命都算不好,怎么給別人算呢?
對于記者的這個疑問,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余勝泉表示,教育大數據之“大”并非數量之大,而是強調“價值”之大。即能夠從冗雜的數據中發(fā)現相關聯(lián)系、診斷現存問題、預測發(fā)展趨勢,發(fā)揮教育大數據在提升質量、促進公平、實現個性化學習、優(yōu)化資源配置和輔助教育決策等方面的作用,因而必須是科學的才有價值。
教育大數據有幾大來源,包括:一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直接產生的數據,如課堂教學、考試、測評等;二是在教育管理活動中采集的到的數據,如家庭信息、學校教職員工的信息;第三是在教學科研活動中的數據,包括論文發(fā)表、設備采購、耗材使用等等;第四是在校園活動中產生的數據,如圖書借閱、健康運動、上機上網等等。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秘書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任友群認為,教育是有目的性的,教育大數據并非包括所有數據,因為教育活動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無意義的“噪音”數據,需要根據教育的應用目的進行數據過濾和清洗,他特別強調了“清洗”這個詞,是要為后期深度挖掘和分析做準備。
“大數據時代的一個重要轉變是從因果關系轉向相關關系”,國際大數據專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博士認為,要從看似無關的數據中發(fā)現某種相關關系。對于商業(yè)領域而言,注重相關關系的挖掘可以更迅速、更直接地達成預期目標。比如京東、阿里巴巴等的成功就是明顯的案例。這也是目前教育大數據的相關機構眾多,從事相關教育大數據的企業(yè)卻并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成果原因之所在。
高考志愿大數據:“準確有用”才是王道
目前,高考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高三考生在高考志愿的選擇上,會更加便利、準確、有效。網上隨手搜索“高考志愿”,蹦出來各種版本的高考志愿填報卡,林林總總成千上萬,連以快捷方便收付款見長的“某寶”也開通了高考志愿填報模擬系統(tǒng)??忌灰斎胱约旱念A估分數、位次、專業(yè)意向等信息,就能收到一份高考志愿的分析報告。無疑,這確實大大提高了高考志愿填報的準確性,也帶給了考生相當的便利,但作為長期研究高考志愿的專業(yè)人員,成都精誠信教育的負責人劉馨建議各位考生和家長要辯證地看待和利用高考大數據。
她認為,數據只是冷冰冰的數字而已,可是考生千差萬別。即便是同一個省份,同樣的性別,同樣的科類(文科還是理科),同樣分數的兩位考生,也會因為考生的性格、特長、未來規(guī)劃的差異等不同特質而導致填報的高考志愿千差萬別。例如,2016年兩位四川考生,都是理科男,高考分數都是671,因為志向不同,一個去了上海財經大學學習經濟類相關專業(yè),一個去了同濟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專業(yè)??忌磥砺殬I(yè)規(guī)劃不同直接導致選擇大學的方式差異化。因此,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參考大數據時,一定要把數據與人的差異化結合,要知道數據只是工具,只有最科學、有效地利用好數據為自己的高考志愿服務才是王道。
另外,在“大數據”時代,更要注重數據來源的權威性。當今市面上的各種志愿填報系統(tǒng)在宣傳包裝上都標榜自己“權威、可信”,究竟哪些版本的“大數據”才是真正權威的呢?劉馨認為,如果要真正科學、有效地填報高考志愿,數據參考來源只能是高校的官方網站或各省級招辦發(fā)布的以往高校在本省(區(qū)、市)錄取的相關數據。否則,數據會出現相當大的偏差,社會上很多機構發(fā)布的“大數據”中途都不知被轉手修改了好多次,其準確性和權威性有待商榷。因此,出于對考生的未來前途負責,建議考生和家長最好使用當地考試院發(fā)布的權威數據,以免在人生的關鍵幾步上“算”錯了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