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定制到自有品牌 運營商為何想搶占終端

責任編輯:editor005

2014-11-03 15:19:42

摘自:太平洋電腦網

運營商在多年前,就準備動手“自有”手機,但由于采購量、渠道推廣等多種因素,收斂了他們的“野心”。引言中也提到,去年8月份,中國移動不死心地再度聯合手機廠商推出“自有”手機,但最終結果還是沒能引起市場反應。

運營商在多年前,就準備動手“自有”手機,但由于采購量、渠道推廣等多種因素,收斂了他們的“野心”。而幾年前,中移動推自有手機操作系統OPhone的試水失敗,更是澆滅了運營商的打算。直到2013年8月份按耐不住寂寞的中移動再推代號分別為M601、M701,由比亞迪和海信代工的自有品牌手機,但隨后再度陷入寂靜。

1

而如今在中國電信聯合中興,又一次推出所謂針對年輕人的“小鮮”手機品牌,那么我就要問了,其膽量在何?主打自拍分享功能與多樣色彩,價格卻為699元的定價策略,仿佛盯準了三四線城市,準備渠道下沉。是逼不得已,還是野心再燃?

從“心機”到“小鮮”的擴張曲線

運營商渠道一向以合約機“出名”,也被用戶吐槽最多。這些所謂的合約定制機,里面裝有大量五花八門、臃腫不堪的運營商定制程序,嚴重影響用戶使用體驗。這其中,最著名的的當然是中國移動的“心機”系列。但隨著用戶對定制機“免疫程度”的提高,定制機已經越來越不能承擔運營商推廣業(yè)務的重任。于是,“自有”手機開始展露頭角。

對于“自有”手機,運營商其實一直都沒有放棄過“試水”行動。或許在運營商的規(guī)劃中,“自有”手機將成為它們進入終端市場,掌控市場渠道的先鋒,并最終成為其支柱業(yè)務——甚至能與語音業(yè)務、短信業(yè)務、網絡業(yè)務等處于平行地位。正是懷著這份野心,運營商開始走上“自有”手機的蹣跚之路。

第一個吃螃蟹的當屬財大氣粗的中國移動,當時還處在3G時代。限于TD—SCDMA的“非主流”,中國移動當時處境十分艱難。為了給手機廠商做出表率,也為了與iPhone等強勢機型抗爭,中國移動大張旗鼓地推出采用OMS系統的OPhone手機。但由于OMS系統的種種缺陷和不完善,最終被用戶所拋棄,市場、開發(fā)者乃至中國移動的盟友都對其避而遠之。至此,中國移動的“自有”手機夢劃上一個段落。

引言中也提到,去年8月份,中國移動不死心地再度聯合手機廠商推出“自有”手機,但最終結果還是沒能引起市場反應。即使今年推的M811,雖然主打千元級市場,卻依舊被用戶無視。在中國移動試水“自有”手機屢次碰壁的時候,中國電信還敢推出“小鮮”品牌“自有”手機,著實讓人摸不到頭腦。雖然可以理解為運營商在“自有”手機之路上不斷擴大,但畢竟時間跨度有點大,沒有形成集群效應,這樣的擴張曲線顯然很難獲得成功。

一切為4G吸收新業(yè)務?

不過,運營商顯然有必須推出“自有”手機的理由。從大環(huán)境來看,政策正在一天天收緊,運營商的補貼急劇減少,尤其是對智能手機終端的補貼,更是降到歷史最低點。蘋果CEO蒂姆·庫克在今年第四季財報發(fā)布后的電話會議中就表示,因蘋果在中國所售iPhone運營商補貼僅為20%,對該地區(qū)銷售造成影響。

而受影響更大的是國產手機廠商,運營商渠道一向是他們出貨的最大保障。如今終端補貼減少,用戶購買欲降低,對國產手機廠商造成巨大壓力。尤其是中高端機型,相比以往出貨量大幅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營商為扭轉在終端業(yè)務方面的不利局面,必須推出“自有”手機,起到帶頭作用,來提升手機廠商信心。

從另一方面看,“自有”手機在近兩年的頻繁推出還因為4G之爭。中國移動今年推出“自有”手機時,正處于一個關鍵節(jié)點。自4G去年年底商用截至5月份,中國移動4G用戶規(guī)模剛突破500萬大關,僅完成年度5000萬目標的10%。對于想靠在4G時代擺脫3G時代尷尬局面的中國移動來說,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中國移動發(fā)布“自有”手機M811,為手機廠商做好表率作用。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當時就說到,“我們通過打造自己的自有品牌4G手機,不僅可以探討如何把4G終端做得更好,還可以探索如何將成本降至最低,進而對眾多小廠商起到引導作用”。

而中國電信此次推出“自有”手機,顯然又與中國移動當時遇到的情況不同。目前,4G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但絕大多數用戶都選擇中國移動4G,這讓在4G基礎建設上落后、網絡制式不明晰的中國電信“受創(chuàng)”嚴重,用戶不斷流失。此次發(fā)布“小鮮”自有品牌,也是為自己打一針強心劑,希望憑借“自有”機型,來吸引用戶,尤其是年輕群體關注。

在4G時代,一旦網絡制式塵埃落定之后,一場“用戶爭奪戰(zhàn)”不可避免。誰能搶先做好準備,就有可能在日后的競爭中多占據一點優(yōu)勢。運營商想靠“自有”手機為自己保駕護航,但真的能如愿嗎?

以往未成功如今何能贏?

實事求是地講,以往運營商的“自有”手機都算不上成功,甚至是很失敗。比如中國移動的“自有”手機M701和M601,除了圈內人還有些許印象,用戶甚至不知道這兩款手機的存在。再比如今年推出的M811,配置非常寒酸,高通驍龍400四核處理器、5英寸720P屏幕、1GBRAM 4GB ROM、800萬像素后置攝像頭、容量為2500mAh的電池……售價還為999元,完全無力與其他國產神機抗衡。至于中國電信最新推出的“小鮮”手機,似乎更是炮灰的命。

運營商“自有”手機的前景不妙,最大的阻礙是國內眾多手機廠商。如今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激烈,低價神機層出不窮,且機型更新速度極快,用戶完全可以根據個性化差異進行選擇。反觀運營商“自有”手機,總是以單一機型出現,如何能面對群狼餓虎?而且運營商內部掣肘嚴重,機型更新周期極其漫長,遠遠跟不上市場變化,甚至上市之日就是落后之時。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運營商“自有”手機的渠道非常單一。相比國產手機廠商渠道的多元化,運營商就是簡單、粗暴地憑借自身渠道強行分發(fā),不僅讓內部員工怨聲載道,高價低質及糟糕體驗更是讓用戶難以接受,損傷運營商品牌形象。

左手自有,右手合作,怎么博?

運營商現在扮演的角色極其尷尬,就像微軟那樣,既想做服務提供商,也想做終端硬件生產商,最后弄得兩不像。就目前來看,運營商旗下既有合作分銷的手機廠商機型,又有“自有”手機,如何平衡左右手關系成“自有”手機能否持續(xù)的關鍵。

站在運營商的角度看,肯定認為“自有”手機的重要性不可替代。不僅可以對手機廠商起到引導作用,還能夠從終端產品層面來了解用戶需求。再結合原本的運營商層面,就可以更多地發(fā)現自己不足的地方,進而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想象是完美的,現實是殘酷的。就目前來看,“自有”手機并不足以擔當重任。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或許日后能夠成長起來,但在當下運營商是不能將全部精力放在“自有”手機上。

就目前來看,運營商最好的辦法仍是與手機廠商繼續(xù)展開合作,并在合作基礎上向手機廠商學習,逐漸摸索適合“自有”手機發(fā)展的一套模式。“自有”與合作并不矛盾,只要運營商處理“自有”手機未來發(fā)展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利益平衡點,盡量保持雙贏局面,就會發(fā)揮“左右互搏”的威力。

鏈接已復制,快去分享吧

企業(yè)網版權所有?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