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座智能城市需要什么?根據傳統思路,它意味著城市內得遍布傳感器和攝像頭。
去年 7 月起,芝加哥就決定開始在市區(qū)內路燈上安裝 500 個傳感器,它能通過測量溫度、大氣壓力、光線以及空氣中氣體的比例來了解城市交通和污染等情況。
但這既昂貴又耗時。人們似乎忘了,一些現有的基礎設施就能夠作為傳感器,比如光纜。
它們埋在地下 6 英寸,能夠精確偵測出地面上人們駕駛、騎車和步行時產生的獨特震動。通常這些讀數被當成噪聲濾除掉,因為通常來說,電纜的主要作用是輸送信息。
而舊金山的 Stamen 設計公司則意識到這種噪音是追蹤車輛和人員的一種方式。他們利用斯坦福大學校園地底下收集而來的光纜數據繪制了一張圖,清楚地顯示出地表的振動頻率和延續(xù)時間。
“如果將噪音視為信號,我們就可以測量普銳斯和斯巴魯之間的差異”,Stamen 團隊的成員 Rodenbeck 說,光纜的精度非常高,能夠區(qū)分兩種類型的汽車,“甚至能檢測出車里有多少人”。
“我們一不小心就有了這個巨大的測量網絡,我被這個想法迷住了”,Rodenbeck 說。
這個數據可視化項目被稱為“Big Glass Microphone”,光纜以一個不對稱的數字“8”布局在斯坦福大學地底下,總長 3 英里。Stamen 則截取了這段光纜收集來的 10 分鐘振動信息制成了一幅可交互信息圖。
從 Stamen 制作的圖上來看,振動波長更大的是汽車,小的是自行車和行人,還有連續(xù)不變的波長是學校內的噴泉。
這段光纜原本是斯坦福勘探開發(fā)項目的一部分,科學家們正在使用它們檢測地震活動,從而創(chuàng)建 3D 和 4D 圖像的地震回波聲音圖像。
但顯然,光纜在感知與探測方面的作用又得到了一些補充。它的實現意味著,美國 3500 萬英里光纜的功能早已超越傳輸信息的功能了。
這對于城市的意義重大。這個數據可視化項目還會于 2018 年在英國 Victoria &Albert 博物館展出。
實際上,能作為傳感器的已有設施還不僅限于光纜。
比如,利用手機信號塔收集的數據能夠了解當地的天氣濕度。因為手機與附近信號塔通信所需時間與空氣中的水分直接相關。
無疑,這種讓基礎設施“不務正業(yè)”的方式為不少城市智能化提供了一些新思路,但傳感器技術本身也帶來了關于隱私問題的爭議。
“這既驚人又可怕”,Rodenbeck 說,“這幾天我常感到眩暈。它開辟了一系列新的可能性,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